瓶说财经 余秀华被家暴的事件还阴影未消。 前几天,又爆出另一单触目惊心的家暴案—— 演员王东家暴妻子。 在王东妻子偷偷记录的视频里,王东,一个身高一米八六的大汉,嘴里一边念叨着各式琳琅满目的脏话,一边一跃砸向床上正痛经的妻子。 第一波暴力完了,他仍意犹未尽,一边咬牙念着“弄死你”“我弄死你”,一边走向房外。 此时,妻子在视频上用字幕解释道,他去取婴儿床的实木床板进来抡她。 随后,视频里传来一阵破碎的响声。 不难,也很难去想象,王东痛经的妻子此时到底遭受了什么样的对待。 整个记录视频里,男人的行为,粗鄙、残忍、野蛮、狰狞。 但和家暴者狰狞残暴的行为形成剧烈反差的,是他们虚弱的辩驳话术。 “我终于解脱了。” “毫无喘息的控制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。” “这并非事情的全貌和真相。” 图源:新浪微博 或许吧,这并非事情的全貌。 可是这曝光的冰山一角,难道不已经足以构成了一桩残忍家暴的绝对物证了吗? 关于家暴者的残暴和野蛮,她姐觉得花多少笔墨控诉都是不够的。 但今天她姐更想以一文,驳斥那些家暴者们常见的「虚弱话术」。 “我知道打人不对,但我不后悔打她” 在之前的杨槠策家暴余秀华事件里,杨槠策有一句话,令她姐印象深刻。 一次采访中,记者问他,你有没有检讨过自己的行为? 他说,“有,一直在检讨”。 于是记者继续追问他后不后悔打人。 他却态度坚定地说,“不后悔”。 ”虽然打人我觉得是自己的错,但我不后悔打她。” 听起来矛盾吗? 但你会发现,这样明显矛盾的话术非常耳熟。 另一位臭名昭著的家暴男,李阳。 家暴事件爆发后,李阳从不避讳参加各种电视节目。当主持人问他,你觉得家暴对吗? 李阳答得道貌岸然: “任何一个有常识的人,都认为是不对的。” 但是—— 打了就是打了。道歉一次就够了。 讽刺吗? 他们讲文明、讲体面、讲道德。 他们道貌岸然,侃侃而谈,动辄“心系”整个社会和国家。 但他们自己,却永远是他们口中普遍道德、法律准则的“特例”。 这是一种多么令人作呕的傲慢。 好像在他们的思维里,解释权永远在他们身上—— 暴力有错,但一次暴力不能就此否定我的人格吧? 暴力有错,但一次特殊情况,没必要上纲上线吧? 暴力有错,但这是大多数男人都犯过的错误,你让我怎么办吧? 这种,把自己/自己所在的群体作为“特例”找合理性,“自我特权化”的心态。 可以说就是大部分家暴男脱罪话术的一个逻辑起点。 而,站在这样一个起点上,他们各自发展出更具体的诡辩话术、更虚弱可笑的嘴脸。 比如李阳,我虽没忍住明知故“打人”了,但是你们知道家暴的定义是什么吗? ——某“专家”:家暴定义是什么?它必须是持续的不间断的!是无端的甚至没有理由的! ——李:他说得很对啊。家暴是持续的无理由的。 甚至倒打一耙,所以我打一次有那么严重吗? 你们为什么抓着不放? 比如王东,这是特殊情况—— 我们在不正常的夫妻关系里,这并不是事情的全貌。 图源:新浪微博 更比如杨槠策。 也许在他心里,余秀华一直是没他伤重委屈的。 不然也不会左一句,“把一个深爱她的人逼到动手打人,真的只是我的错吗?” 上游新闻:杨槠策回应家暴余秀华: 能把爱她的人逼着打人,是我的错吗? 右一句,“我要扳回一局,向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杨槠策”。 极昼工作室: 离开余秀华,施暴者杨槠策要扳回一局 但他心中真实的杨槠策是什么样的? 一个在无压力的、舒适的,任何人只要愿意,都有条件有精力去维持体面的环境下的杨槠策而已。 所以,这些家暴男的逻辑吊诡在哪? 他们总觉得,有“缘由”的一次暴力,被逼情形下的一次特例,不能证明什么。 所以他们总是这么辩解: “我很清楚底线,只是我的忍耐有限,只是这一回被伤害了,只是我被逼急了。” 但是,我们如何去真正认识一个人? 又要如何去相信,一个人能否长久的共同生活? 难道是看他们人生最得意、光鲜、最慷慨的时刻吗? 不是的啊。 本来就是要看他的底线,他的特例是什么。 看他在压力、困境,甚至极端情况下,还会不会有起码的坚持。 看他会不会轻易的,一次又一次,更改底线。 看清他的“最低处”在哪里。 所以其实,这个逻辑罗翔老师也老早就点明了。 恰似人渣总爱谈法律。 一个喜欢把底线、特例挂在嘴边的人。 恰恰是最没底线,有最多特例的人。 “只是一时情绪上头” 除了通过“我知道不对但她践踏了我的底线”来暗示有苦衷,以此转移矛盾的洗白逻辑。 还有一种话术,家暴男们同样用得很溜。 即,“打人不是真的出自本心,只是情绪激动,失控了”。 以此作为暴力的减刑说辞。 还是王东那篇,在被曝家暴后茶里茶气的回应—— 不得不说这段其实很典型。 它同时包含了几类家暴男最爱的洗白说辞,其中之一就是,甩锅给“情绪”。 你会发现,王东对自己行为的定义是“过激”。 什么是“过激行为”? 是“因为某种特殊环境和事件的强烈刺激而引起,当事人有可能因情绪上的不稳和过于激动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”。 而,过激造成的暴力,和主观上的故意暴力,似乎有一种情感上的区别。 所以它总会成为一些家庭里,施暴者求得谅解的借口,甚至他人劝说受害者原谅或者自省的理由: 他不是故意的,他只是工作压力太大了,这情有可原。 他只是没管住情绪,对你还是有感情的,这不是家暴。 他看着平时脾气挺好/修养很高啊,就这一次失控,你不要一吵架就不管不顾地刺激对方啊,好脾气也经不住折腾。 但果真如此吗? 正如沈奕斐所说: 家暴不是一种情绪宣泄,而是一种决策。 当然了,这并不是在说所有家暴事件里的施暴者,都是在步步为营地计划实施暴力,然后甩锅给情绪问题。 而是说,施暴者在实施家暴的过程中,理性是有参与的。 起码他的意识告诉他——我是可以打你的,我打你并不会产生多少严重后果。 即,他做了“决策”。 打一个或许不大恰当的比喻。 这就像很多人把自己的不雅甚至犯罪行为归为“酒后乱性”。 但事实证明,醉得再厉害的人,在饭局后还是有意识能帮上司买单叫车。 要么就是彻底不省人事,什么都做不了。 家暴者同样。 无论是披着文明皮的伪君子,社会层面的loser,亦或一个脾气特别不稳定的人。 他们都不会轻易去打比自己强的对象(权力层面或者生理层面的“强”)。 他们的暴力是挑人的。 他们的刀永远指向弱者。 如那篇杨槠策的报道里提到的,杨槠策其实不止打过余秀华,也打过女儿。 而,杨槠策对此好像是自责的。 但这种自责又转瞬即逝,最终变成一句轻飘飘地“自制力太差就变这样,一个让人诟病和笑话的事情”。 你看,将暴力归因给情绪问题,认为是“对方”先挑起了自己的情绪。 对施暴者来说永远是个无比划算的买卖。既能安慰自己,又能哄骗别人。 但,我们却绝不能被唬住。 一把只朝向弱者的刀,从来和失控无关。它只和掌控,支配,规训有关。 这背后,依然是男性对“权力感”的追逐。 情绪失控? 不过是家暴者最好用的遮羞布之一罢了。 “她也有错。”/“我也是受害者。” 第三类话术,在近几年的家暴事件中也屡见不鲜。 那就是,施暴方会给受害方也安上一项罪名,以冲淡自己暴力的严重性,甚至是直接作为自己脱罪的借口。 且,安的罪名异曲同工。 说辞几乎都是,对方“精神控制我”“语言暴力我”“我打她都是她逼的”。 甚至更进一步。 打人者还会说出“我终于解脱了,再也不会被折磨或威胁”这种显然颠倒是非的话,把自己包装成精神暴力的受害者。 图源:新浪微博 这种说辞的底层逻辑非常明显: 那就是意图把肢体暴力作为另一方精神暴力的正当防卫。 我们当然必须承认家庭关系中“精神暴力”“冷暴力”的存在。 只不过,在这个逻辑中,我们更应该去弄清的是,何谓“精神暴力”? 什么程度的语言攻击、什么程度的精神伤害,才算构成“精神暴力”? 且什么程度的“精神暴力”,才可以作为社会一定程度上理解肢体暴力的原由? 为什么要认清这一系列问题? 因为,在绝大多数被曝出的家暴事件中,施暴者控诉的“精神暴力”“语言暴力”,往往带有很多主观夸大的部分。 就好比王东家暴事件,他把妻子描述为一个折磨者、威胁者、控制者,对自己进行了“毫无喘息的控制”。 而妻子怎么控制自己、怎么折磨自己,他没有给出任何实质证据。 怼到网友眼前的物料,是他对痛经妻子的毒打,是他在妻子孕期间出轨,甚至还有孕期家暴的嫌疑。 图源:新浪微博 在这段关系中,谁是控制者、折磨者、威胁者。 谁是强势、无理、一再突破道德底线的一方,一目了然。 施暴方为什么乐于用“她用精神暴力逼我”作为肢体暴力的说辞? 某种意义上就在于,相比肉体伤害,精神伤害更难以留存证据,在解释权上更加自由,也更加主观,更便于施暴者借题发挥。 这也是为什么,她姐在前面主张,我们应该慎重地对待“精神暴力”这一说辞的原因。 10年前轰动互联网的李阳家暴门中,李阳也曾为自己的家暴铺陈妻子以精神、语言层面的原因激怒他的前情,以冲淡他暴力行为的恶劣观感。 现场也有连线的观众为他说话,拿“语言暴力”作为李阳家暴的借口。 可在李阳事件中,所谓的比肢体暴力更暴力的“女性语言暴力”是什么? 是妻子的从早晨八点开始的唠叨。 而男方的暴力是什么? 是抓着女方的头在地板上猛撞多次。 这叫“我是被她逼的”? 这种肢体暴力叫做对语言暴力的防卫? 不是的,这本质上还是一种对男性生理优势的滥用。 所谓的“精神暴力”,如果不论及严重程度、不出具具体证据,那么它只会慢慢变成一顶帽子。 一顶只要受害者骂过施暴者,就能算作“语言暴力”的帽子; 一顶只要受害者反抗、对抗过施暴者的不公对待,就算是“精神暴力”的,好戴不好脱的帽子。 一顶一旦扣上,就可以为施暴者脱更大的罪的帽子。 这种帽子一旦生效过,一旦有人轻信,那么它无疑会在以后的家暴事件中,加重受害者的反抗成本。 在《他为什么打我:家庭暴力的识别与自救》一书中,作者提到,家暴者往往非常擅长为自己的暴力寻找借口。 且“他们强烈地相信自己的借口和辩解是对的”,这种心理特征,往往导致家暴者的悔改之心非常薄弱。 每个家暴者,在为自己暴力开脱这件事上,姿态都是异常积极的。 而面对复杂现实,面对到处钻空子、搬出一套又一套的理论为自己开罪的家暴者们。 最实际的,其实还是那个原则—— 任何理由,都绝对不是暴力的借口。 不要让任何理由,成为降低暴力成本的幌子。 不要让犯错成本本来就低,总是被当作“家务事”不了了之的家庭暴力,变得更加轻而易举、更加没有代价。 我们每一个人,都不该为家暴者作伥。她刊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分享
邀请